五錢一茶

邀請您一起進入茶葉的世界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文山包茶種

文山包茶種產於台灣北部山區,文山包種茶要求外觀似條索狀,色澤翠綠水色蜜綠鮮豔帶黃金,香氣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滑潤帶活性,此類茶注重香氣,香氣越濃郁品質越高級,目前本省所生產的包種茶以台北縣文山地區所產製的品質最優,香氣最佳,所以習慣上稱之為「文山包種茶」,文山地區包括台北縣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南港等茶區,約有2300多公頃,茶園分佈於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山區,環境特殊,尤以坪林地區山明水秀,氣候終年溫潤涼爽,雪霧瀰漫,土壤肥沃,故所產之文山包種,茶品質特佳,馳名中外。

大禹嶺茶

大禹嶺茶區,產地在中橫公路105K碧綠溪上頭,海拔2600公尺之松泉崗和日新崗,此區晝夜溫差極大,土壤有機含量高,終年雲霧籠罩,冬天冰雪穿衣,成長不易,一年只能採收兩次,五月底、九月底各一次,茶葉沖泡後香氣清雅,餘韻渾厚,滋味迷人,繞舌三日,回味無窮,為茶中頂極品,無出其二。

杉林溪茶

杉林溪茶區為現今高級高山茶主要茶區,供不應求,茶區終年籠罩在低溫雲霧中,常常有難得一求的佳茗產出,把所謂的「好茶」一詞表現得淋漓盡致,茶湯蜜綠鮮豔帶黃金,香氣清香幽雅似花香,愛茶人不可不喝,產區分佈於溪頭往杉林溪公路,如杉林溪、龍鳳峽、羊仔灣、軟鞍等地,海拔在1100公尺1900公尺上下。

梨山茶

梨山茶區由合歡山脈、翠峰,進入接力行產業道路到翠巒,南北線、華崗、福壽山、梨山到天府、武陵,為全台灣海拔最高的產茶區,海拔從1700公尺2300公尺,常年處於低溫環境,雲霧繚繞,成長緩慢,一年平均採收三次,且常受白雪洗禮,茶湯鮮美,清甜滑口,只要天、地、人三合,不難喝到口齒留香,入喉即化、氣貫天靈的極品。

阿里山茶

阿里山茶區含括了阿里山公路石桌、頂湖茶區、籠頭、隙頂茶區和太和達邦茶區,氣候涼冷,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滋味甘醇滑潤帶活性。

主要散佈於海拔1000公尺1800公尺,為台灣精製高山茶代表區域,也是最重要、最大量的高山茶區,這裡的師父揉茶功夫最厲害,常可揉成像碧綠玉珠一樣美麗,為高山茶入門茶區。

東方美人茶【膨風茶】

 北埔茶葉以『膨風茶』也稱「東方美人茶」「聞名於世,膨風茶是產於夏季〈國曆六七月間,以節氣計算是在芒種到大暑之間〉,以受到小綠葉蟬咬食過的青心大冇茶樹的嫩葉種,用手採一心 一葉或一心二葉的嫩葉為茶菁,採重度發酵方式所製作出來的烏龍茶。因為製成的膨風茶茶心銀白,品質優良者其整批茶葉外觀有紅、白、黃、綠、褐等五色,故又稱為「白毫烏龍茶」或「五色茶」。另外,膨風茶在本鄉也稱為「番庄仔」或「番庄烏龍」;其他還有「香檳烏龍茶」、「東方美人茶」、「椪風茶」等多種名稱,而最有名者還是被稱為「膨風茶」。不管膨風茶的名稱如何,總之它是臺灣烏龍茶中最高品質的代表。
一心二葉
 膨風茶名稱的由來傳說頗多,其中最為有名的是相傳日治時期一位北埔庄的茶農把自製的茶葉拿到臺北參加展售會,結果因為風味獨特,引來臺灣總督府的高官,以高於當時庄長在二十倍的薪水高價蒐購。這位茶農回到北埔後這樁交易告知鄰里鄉人,大家都以為他在「膨風」,故將此茶命名為膨風茶。
  2004年〈民國93年〉 北埔茶葉產銷班以「北埔膨風茶」榮獲「新竹縣2005年地方產業旗艦商品」選拔第一名,積極向外推廣。目前北埔製茶業除以春茶--包種茶、夏茶--膨風茶為主外,北埔鄉農會還積極開發屬於秋茶的「半頭青茶」。此茶是介於包種茶與膨風茶之間,茶色不青不紅,外觀自然倦曲,微帶白亳,色澤麗青,茶湯密綠,香氣幽雅似天然花草香。另外,北埔茶葉產銷班鑑於北埔春茶與冬茶未能建立品牌,經茶葉班班員討論後,決定以「北埔山茶」名稱來推廣北埔冬茶與春茶。無論秋茶的半頭青茶或是冬、春茶的北埔山茶,都是北埔製茶業者欲突破現的積極作法,希冀建立如膨風茶般的聲譽但也有待時間的考驗。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認識臺灣老茶

二三十年來,國內風行陳年普洱老茶與古董級普洱老茶的藏飲,因此,只要一提到老茶,大家都立刻會往普洱方面思索,臺灣老茶與雲南普洱茶有著不同的製作工藝,其實真正最好的陳年老茶不比陳年普洱老茶差,大部份的老茶是保存在被遺忘的角落…
誠如《茶與藝術》發行人季野指出,老茶的來源有三:

(一)、茶友的存茶,在臺灣茶鼎盛時期,到臺灣各地特別收購,部分保留下來的。
(二)、業者故意留下來,預期久存後風味更特殊的茶種,符合高經濟效益。
(三)、業者賣不出去剩下的,1986年以後外銷轉內銷許多專做外銷的茶商,成袋成批都堆在倉庫或閣樓,一放數十年。

在臺灣老茶的年份辨識上的研究少之又少,根本沒有一套像普洱茶論述的書籍出現,所以坊間銷售上經常是茶行茶商老闆說了算。

●臺灣老茶的年份辨識

臺灣老茶的年份辨識上根據臺灣製茶技術的演進,還是有些脈絡可尋,以下就綜合各界資訊來進行初步介紹:

1.          自然陳化老茶:不曾取出烘焙的老茶,茶經經過歲月的自然陳化,產生緩慢的轉化作用,茶葉會轉褐色甚至轉深褐色至黑色。
(1).     10年以內:的茶葉外形呈深褐色,茶湯呈香檳色,開湯後葉片完整,香氣似焦糖香,滋味濃厚,甘潤不澀。
(2).     10年以上的老茶茶葉外形黝黑發亮,茶湯暗紅,開湯後葉片完整,香氣爲陳香味,滋味醇潤。至於那些造假的老茶,只是用電烤箱經過一至兩次的高溫焙火,以達到貌似「陳年老茶」的外觀顔色,但茶莖顯白;泡開葉片不完整,略帶綠色;喝到嘴裏沒有陳香味,只有焦糊味。
(3).     超過三十年以上的茶通常是手工採茶較多,剪刀剪的茶較少,五十年以上的茶都是手採茶,外觀看起來是條狀,因當時做茶沒有揉捻,非如現在的高山茶外觀,茶梗也較多。

老茶經過自然轉化後,茶葉顏色較為深色,但茶葉外觀顏色很自然,聞起來有一股陳年之味,有些會有點像普洱茶味,此為茶葉自然陳化現象,年代較久者沖泡後茶葉展不開,有些夠老的會呈木化現象。
烏龍茶3040年茶湯呈較淡琥珀紅色,會有梅乾香味,滋味;40年以上茶湯色更深,有些因存放地點的關係,或本來就發酵較重茶湯會變深琥珀紅色,透而明亮並帶油光,表面層有植物芳香脂,其實老茶很難說清楚,因做茶的發酵程度、保存條件等會讓老茶有很大的差異、總之多喝多比較,喝多了就知道真假。
好的老茶葉底都是可以完全展開,少數被焙死的老茶葉底才無法展開。

2.          年年複焙的老茶:用精緻的烏龍茶種製成成品茶以後,每年都需要用焙籠或烘焙機複火,用龍眼木炭細火慢焙幾十個鐘頭,然後再放在竹簍或陶甕裏存放;不需要真空包裝,要與空氣接觸氧化後産生出陳香味;但不能受潮,需要通風和乾燥。通過這樣年復一年的多次焙火和存放,使茶葉的乾茶外形顔色烏黑發亮,茶湯顔色呈深褐或暗紅,通透明亮,氣味陳香,口感厚重,持久耐泡。

3.          人工速成:市場上出現的仿古茶幾乎都是烤成焦碳黑(墨黑色)聞起來炭味十足。如果黑黑亮量的通常是炭烤出來的『新老茶』而非真老茶。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 茶是怎樣起源的?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      祭品: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      藥物: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      食物:“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      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飲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